《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方法:
“读——品——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课型:
精读细品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一、简介作者、文题。
1、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之任:去上任。之,去、到。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
三、学生齐读诗歌。
说明:教师应提示五首诗断句方法,如“城闭/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四、思考:(学生第一遍读不必回答,在朗读中来体会,第二遍读完后交流。)
1、“城闭辅三秦,风烟望五律”交代了哪些内容?“辅”、“望”两个动词有什么表现效果?
把送别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友人即将分别,且路途遥远。(板书:与友惜别悲伤)
2、“与君离别急,同是宦游人”一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应怎样读才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依依不舍但又不希望友人因离别难过、悲伤。(板书:依依不舍不希望因离别难过、悲伤)
※除了停顿外,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的处理。“与君离别意”一句,重音放在“离别意”上,语调逐步上升,“意”字稍作拖长,以突出“离别”时复杂的感情;“同是宦游人”一句,则语调平缓中有所下降,“游”字可稍拖长 ……此处隐藏13736个字……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的办事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者,我和你同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种因外出做官而远离家人好友的心情,诗人用了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自然。
杜少府在京城得到县尉这要的小官还要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宦游在外,仕途也比较坎坷。当他们携手走出京城,遥望五津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便会很自然的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不是王勃的首创,他是从曹植的诗句“丈夫之四海,万里犹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时,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盗用了王勃的句法。
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挥铮?br>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⑹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五):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六):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七):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承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
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
(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