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史铁生图片)
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讲析第一部分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出示地坛图片)
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 坍圮 散落
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
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失魂落魄 残废
5、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6、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
(范读,回答后板书)不衰败
7、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8、评价学生回答后小结: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板书: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9、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画出来,进行品读。
10、请一位同学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11、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那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2、学生回答后小结: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三、讲析第二部分:
1、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母亲。请同学们跳读第二部分,概括母亲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板书:苦难 顽强
2、母亲的苦难何在?
(1)儿子残疾“母以子贵”不幸。
(2)儿子不理解母亲,发脾气,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来化解儿子的痛苦。
3 苦难而顽强的母亲给了我什么生活的启示?
学生回答后板书: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铁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母亲,从这段《秋天的怀念》我们也可以看出,(出示图片)逐渐的,随着思考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亲以他的的活法,无言地告诉了我应该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难的命运,以深沉的爱关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才隐隐感觉到了心里的失落。下面请听一段史铁生的内心独白。
(范读相关文字)
母亲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留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追悔与哀怨。
5、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满文军的《懂你》。
6、你们喜欢这首歌吗? 为什么?(歌词、旋律、镜头)
7、如果你是导演,你要为史铁生和他母亲拍这首歌的MTV,你会选取他们生活中的哪些镜头来祭奠这位伟大而苦难的母亲?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8、小结:“我”去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一组组感人至深的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在“我”终于读懂了母亲后痛彻心肺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我希望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千万别再留这种遗憾。
四、全文小结:
其实,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我与地坛》教案 篇2[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 ……此处隐藏25288个字……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与地坛)
二、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 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三、课文研读: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
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生命荒芜
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古圆就像一个智者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以生命的启迪。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这段描写细致而深刻,写了园中的几中小昆虫,如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4、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5、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
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五、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