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平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2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3上完《最大的麦穗》,我觉的以下情节处理得比较好。
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在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边走边比较,不可“埋头苦干”不问世事;有的学生则认为机遇虽然难得,最大更是难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让自己手中的那个“麦穗”变成“最大”的;更有同学已经领悟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4《最大的麦穗》是一篇非常 ……此处隐藏9527个字……>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4《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5根据教材特点及我班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第三段。作者所写的摘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却见大道理。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本堂课我力图体现“双积累、两结合”的课题精神,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感受。
1、反复品读,走进文本,读中感悟。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因此,我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的课堂,才是孩子的课堂。
2、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积累语言。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不经意间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
3、利用教材资源,丰富生活积累。“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使得原本简洁而又深刻的文字变得形象、具体、丰满,适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引入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更显魅力。课前的预习,我让孩
子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人物背景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课上,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学生课前就已领略了世界级大哲学家的风采,沐浴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不是学习一篇课文,而是学习一种人生的态度。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更是思想的升华。
老师们,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执教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现在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能听到您真诚的声音!
文档为doc格式